2)第四百一十九章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_明末:我是神豪我怕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兵悍将,打下川蜀湖广之后,川蜀湖广是姓朱还是姓吴,那都要两说呢。

  吴三桂和关宁军的前身辽军可都是有前科的。

  这南边的局面就是如此,三年了都还没破局。金陵的京营实力明明在不断扩大,但整个气氛却是日益的低迷。

  要说三年前,天下还有不少人觉得大明也有不小的机会实现中兴。

  但现在,还持这一观点的人,怕就要只剩十之一二了。

  谁叫秦朗的实力膨胀的那么快呢?

  有着良种小麦在,华北、中原等地的民生就是飞一样的恢复。

  老百姓有了粮食,有了安稳日子,谁都不想再过之前那种朝不保夕的苦逼生活了。秦朗这一万家生佛在千千万万的北地百姓眼中,那就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真要放开手了去招兵买马,别说三十万了,那就是百八十万人也不在话下啊。

  而且秦朗还真能养活的起。

  首先他手里的银子够,每年近五千万银元的外快,这是他治下的钱粮国税总额都比不了的一个数字。

  其次他手里的粮食够。

  之前他几年的积累都不够填补一个齐鲁,还需要登来是输入和齐鲁百姓的自救。

  但拿下北直隶和半个中原之后,几乎连城一片的华北大地,配上划时代的优秀良种,那产出的粮食真的是一个爆炸性数字。

  依旧只一年的时间,秦朗也好,民间百姓也好,手里全都有粮食了。

  而人这种生物,只要手里有粮食,心就不慌的。

  加上秦朗治下开办的公立学堂和医院,以及宽敞的上升渠道,别看秦朗的地盘增长迅速,却一个个都固若金汤。

  哪怕是一些个对秦朗的很多政策持排斥态度,甚至是反对态度的人——读书人,他们也一样要吃饭不是?所以去学校教书,或者是去考秦氏治下的秀才举人,再不就去报社,哪怕当不了编辑撰稿人,就去当印刷厂里的排版工呢?那也都是高薪啊。

  思想是思想,生活又是生活。

  但吃人嘴短,而读书人这个群体中,又是以秀才、童生数量最多,偏偏数量居大多数的秀才和童生又是财富上的绝对低下者。

  除了一些出身富贵者外,绝大多数平常百姓出身的秀才和童生,那是没大啥大收入的。

  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这可不是瞎白话的。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为什么有许多财主老爷带着银子、房产、田产来投?甚至还有人自愿投身为仆?因为可以逃避赋税。

  秀才只能免他一个人的,举人可以免一个家族的,朝廷给的补助也更多。也就是说,只要你一中举,立刻就能发一笔财。哪怕他不去做官,不出意外的话,躺在功名薄上也够吃一辈子了。

  (进士则是另一种情况,能中进士者,都是学识渊博、志向远大者,这些人投身官场,必然个个都想往上爬,但在京城这样的地方进士根本不算什么。想要出人头地,就得到四处打点,挣得还不够花的。

  而如果举人想做官,和进士也是一样的处境,甚至因为出身不高,根本谋不到好的职位,要是没有家族的支持会很艰难。

  所以别觉得海瑞官场仕途不顺达了,他一个举人,可是做到二品的)

  请收藏:https://m.bqg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