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论南北,群士佩服_不装了,其实我是朱重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七人站的整齐,竟给众人一种壮士的气势,可是熟知明朝的周乾,看着翰林七官,心中却有一番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文官们大多数都能见风使舵,尤其在初入官场时,总会得到一两个大儒名士指点,便成为老师先生。

  他们并非完全是因为感恩钱唐,更多的还是立场和利益,各种朝堂之争的磨合与算计。

  就如淮西勋贵和江浙党,他们因为派系和地方,分分合合。因为政见与利益,在朝堂中步步为营。

  朝堂更是普天之下,最大的名利场和猎场,看起来威风体面,实则是江上孤舟,见风使舵。

  不论他们挑战出自哪一种,周乾都要迎接,至少说的有道理。

  翰林院这几个,自然也不全是为了钱唐,更多的只是象征性比试,免得雅集结束,落个仇人之称。

  学宫这雅集上,更多的都是围观周乾如何应对翰林七官,只有蓝玉担心周乾万一输了下跪。

  “你们与钱唐都是有提点之恩,难免会有故意坑害之嫌。”蓝玉走到学宫正殿中。

  人群里有蒋瓛派来的,今晚若是周乾下跪给钱唐认错,朱元璋第一个先要蒋瓛的脑袋。

  因此蒋瓛早就安排好,就算最后失败,也要搅局。

  谁知,周乾胜了钱唐。原本松了口气的锦衣卫,又提心吊胆起来,只好搅浑水。

  几个便衣锦衣卫也叫嚷道:“你们都是江南官吏,万一你们使诈,他一个普通百姓如何比得过你们这些科举中的头名。”

  一石激起千层浪,就像带节奏一样,开始议论起来。

  翰林官员今天也只是来给钱唐捧场论文章,并不想引起群愤,何况他们很在意名声,做不出来那种以多欺少的事情。

  周乾挑了挑眉毛,大明翰林之盛是前代没有的,从制度上讲,明代翰林院是朝廷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咨议政事的职官机构,从事诰敕起草,史书修纂和经筵侍讲这些。

  翰林院可以说是大明人才的汇集和输出之所。

  听到下面人口中的江浙党和淮西党之分,翰林院几人觉得有些不妥。

  今晚人多口杂,经过前思后想,七人决定就地取材,寻个大家口中的事情比试。

  底下此时有人喊道:“马上快到点灯时分,到底还比不比啊?”

  “就是,我到要看看你们南人文官怎么对付这个农户小辈。”人群中或许有和翰林官员不对付的,直接扔出来争议话题。

  齐楚浙党如今这个称呼还没有流传开来,到了明末,明神宗万历中期到明熹宗天启时,以内阁辅臣浙江人沈一贯和方从哲等人为主。

  湖广官员官应震等为楚党,山东周永春等人为齐党。

  周乾心里也在权衡比试什么对他最有利。

  见文官在那里犹豫,当下道:“不如我与几位讨论下为何南北文人科举数量悬殊如何。”

  “好,快比啊!”学宫有人凑

  请收藏:https://m.bqg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