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四百零四章传承工艺_都市藏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胎型——这种绞胎器的纹理同通体绞胎器一样,应用于器物的主体部分,如碗、钵、盆的大面积腹部,而口沿或圈足则是用单一色的灰白胎相接在绞胎主体上的。

  这种工艺,应该是博&山大街窑出品,这个笔记本上,对这些有着详细的记载。上面清楚的记录着,博&山大街窑出土的所有绞胎器采用了这种镶接工艺。

  局部绞胎型——这种绞胎器采用的是镶嵌工艺,即把绞胎部分揉成花朵、团花、菱形等规矩图案的泥条,然后把泥条切成若干单元片,镶嵌在所炼制的瓷器表面上,形成局部绞胎图案的瓷器。

  魔都博物馆的“杜家花枕”和圆角长方形花枕、旅顺文物店的绞胎团花枕、宁&波出土绞胎团花青瓷枕、河&南博物馆的“咸平元年”绞胎团花舍利匣等,都是这类绞胎瓷器。

  绞胎工艺有两种制作方法,一是整器拉坯成型。这种方法因胎泥花纹难以控制,所以很少见。

  唐懿德太子墓中出土的一件绞胎骑马俑,人马全是绞胎,还有这件卧羊是稀有而珍贵的品种。

  二是将搅胎泥切成薄片,贴在已成型的器物外面。或做成云朵、花卉状贴在器物的一定部位。

  器物内外壁绞胎由表及里,内外相连。因此,内外壁呈现的绞胎纹样相同。

  其工艺是把加工过的坯泥经过多次重叠兼合成坯再纵向切片,再拼接,然后手工挤压成型,绝非轮制拉坯成型。

  如绞胎枕的制作,它是将绞胎泥切成薄片在坯胎表面敷贴、黏合一层绞花泥片,坯胎内层则为素胎。

  绞花则占器物胎体厚度的1/3。

  多次重叠糅合成坯再纵各切下已形成任意蟠屈、恍若行云流水又纹理清晰的瓷泥切片,用以制成不同器形的绞胎瓷器坯体,先入窑素烧,烧出正品后再施一层透明釉后,入窑焙烧至800℃~1100℃左右而成,这种烧制工艺与《中国陶瓷史》所推断的结论相吻合。

  在唐代尽管制作绞胎器的瓷泥釉料丰富成本较低,但由于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工艺较为复杂,费工、费时,所以绞胎、绞釉瓷器产量很少,保留下来的更少。

  所以现在每一件完整器型的唐代绞胎瓷器,都价值不菲,近几年来,各大拍卖会上常有绞胎的枕、碗、盘等器物出现,其价格几十万元、上百万元。

  因此,绞胎器赝品也越来越多。

  “我次奥,这么多绞胎瓷居然很多都是假的?”看到这里,韩孔雀也有点傻眼。

  他刚才只顾得震惊了,完全忘了绞胎瓷在唐代也算是稀罕物,怎么可能有几十万件被一个外国商人购买到。

  现在看了这个笔记,韩孔雀才发现,这伙沉船海盗是真的厉害,他们里面既有考古学家,也有工艺大师,这里面的瓷器,很多都是用碎瓷拼凑修复起来的。

  请收藏:https://m.bqg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