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经济_大明第一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你想把人累死怎么滴?

  你的心也太黑了!

  不过这话是张希孟讲的,这俩人就不能贸然反驳了,还要仔细思量。

  刘伯温博学多识,倒是沉吟道:“我倒是听说,在宋朝的时候,江南已经有一次织几十根丝线的织机,光是零件就有一千八百多个,十分雄伟壮观……甚至还有精巧的工匠,借助水流,推动织机。倒是能用一人顶得上十人百人。”

  他刚说完,宋濂就摆手了,“伯温兄,这东西我也听书过,但是纺出来的线,粗细不一,根本没有人要,也就是能工巧匠比拼心智罢了。寻常人家,尤其是富裕大户,还要用普通的织机。”

  张希孟听到这里,也来了兴趣,忍不住道:“宋学士,你说说看,一次能纺出几十根线,用的人工少了,价钱自然低了,难道普通百姓也不愿意要吗?”

  宋濂突然呵呵笑道:“张相,你怎么也糊涂了,人工少了,怎么价钱就低了?织布还要丝绸,棉花,原料可不便宜啊!”

  刘伯温也笑道:“张相,你忘了,咱们在江南均田,还特意对桑麻田课税,怕的就是多种桑麻,减少了粮食。若是按照张相所想,必须要人工少了,原料价钱不变,产出的丝绸布匹才能便宜,不然的话,价钱还是那样!”

  张希孟闭目思忖……渐渐颔首。

  田地不增加,分配多少种粮食,多少种植桑棉,其实是有上限的。

  也就是说从原材料这一关就给卡死了。

  想要搞什么工厂机器的大生产,根本行不通。

  张希孟略沉吟,就又道:“两位先生,你们再想想,就算原料不变,每人每年的衣料不变。如果都改用织机,节省织工数量,行不行得通?”

  宋濂直接摇头,“张相,明明有好的,又何必要穿差的?这不是找不痛快吗?”

  刘伯温也跟着道:“是啊,张相,就算不招募织工,她们在家里,也要整日纺线……多少农妇在家里针织女红,把眼睛熬瞎了,就为了换点钱,添补家用。毕竟力气越用越有,钱可不会越花越多啊!”

  张希孟听到这里,触动了心弦……他终于可以给自己的疑问写上一个差不多的答案了。

  不是中原大地没法领先其他地区,先发展出工业,而是工业这条路,违背这个庞大农业国家的天性,甚至说完全不符合经济规律,属于用手走路,拿脚用筷子了。

  宋濂提出的原材料制约,是一个前提。

  也就是说,一年就能产出这么多东西。

  如果都用高效的纺织机,织出来质量并不好的丝绸布匹,老百姓是不认可的。

  物资稀少的条件下,人力就变得不值钱……一个碗破了,也要想办法补上,继续使用,一小块布头,也不能随便扔了,要用来补衣服,做鞋垫。

  人们更愿意耗费无数精力,增加那么一点点收成。

  在种

  请收藏:https://m.bqg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