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三十章 敲打老李_大明第一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相,这个结果确实吗?男耕女织,一向是男人在外耕田,女子料理家务,现在怎成了女子负担大部分农活?不会是弄错了吧?”

  张希孟淡淡一笑,“李相,男耕女织,古已有之,但是还有一句话,李相不可能不知道。”

  “什么话?”

  “精耕细作!”张希孟笑呵呵道,其实仔细研究农村的耕种,除了驱赶牛马耕田之外,不管是播种、插秧、除草、收割,乃至最后脱粒归仓,女人都是参与的,甚至有些活儿干得比男人还好。

  诚然男女在体力上有所差别,但绝非不可逾越。

  有些健妇甚至也能驾驭牛马,耕田干活。

  男耕女织,可不意味着女子就不用管农活,只是一心纺织就行。

  当然了,如果是土地紧张,人丁滋生,男人到处都是,自然就不需要女人下地了。但是女人也不能闲着,而是要在家里不停纺织劳作,把织出来的土布拿到市面换钱,贴补家用。

  一些手巧的妇人,她们每年能赚到的钱,甚至可以是丈夫的好几倍!

  既然妇人这么能干,能赚这么多,为什么依旧是男人当家说了算呢?

  这就涉及到了千百年来的农业传统,因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粮食是大于金钱的!安全重于利润!

  这话后世的人未必能理解,但只要问问老朱,他就一清二楚了。

  朱元璋的家是怎么破产的?

  天灾,瘟疫,缺少粮食,父母饿死,兄长饿死,家破人亡,无法维持,他和二哥只能分道扬镳,一个去当了赘婿,一个出家当和尚。

  对于朱家这种普通农户来说,金钱并不能帮着他们抵御风险,或者说当天灾降临的时候,粮食比金子还值钱!

  老百姓为什么不愿意改稻为桑?为什么从一开始就是一步死棋!

  抛开所有的算计不讲,你让老百姓改种桑树,可一旦天灾来了,生丝没法填饱肚子,桑树换不来粮食。

  朝廷跟老百姓算能多赚多少银子的金钱账,老百姓要算的是如何活下去的账。

  千百年来,朴素踏实的生存经验,把老百姓塑造成了最保守,最顽固,最排斥变革的一群人……他们错了吗?

  貌似还真没有!

  毕竟几千年来,老百姓几乎从来都没有吃饱过……

  男丁,土地,粮食。

  这三者构成了自然经济的核心。

  按照男丁分配土地,靠着土地生产粮食,粮食抵御一切风险……这三者实现了完美闭环。然后女人就是附属在上面的伴生品,所谓的三从四德,也就是这么来的。

  还是那句话,真没有什么一开始就邪恶的东西,只是情非得已,生存所迫罢了。

  说句不客气的话,如果张希孟到了任何一个太平的年景,他都不会想着折腾这些事情。

  改革?

  别逗了,想跟几千年的传统斗,你有多大的本事?

  别瞧不起王安石、张居正这种人,他

  请收藏:https://m.bqg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