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4 历史无法重来,苏东坡只此一位_对话古今:我打造节目,国宝有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

  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

  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轼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无诗。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儿以为如何?”

  兄妹一起应道:“父亲说得好。”

  苏洵见儿女一起应允,十分高兴,首先吟出两句诗来: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间过来香。

  苏轼一向以诗词著称,听了父亲的诗句,以为过平过俗,不以为佳。

  谁知正当他沉吟之际,调皮的小妹却开口道:“兄长平日作诗,思路何等敏捷,想当初嘲弄小妹额角长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的诗句,得来何等迅速,今日缘何思路闭塞?”

  苏东坡一听,知道小妹又在调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两句诗来: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苏小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妙,听了父兄的诗句,两相比较,觉得还是哥哥的略高一筹。

  心中寻思道:“长兄的诗句好则好,但嫌欠雅。”

  小妹略加沉思,恰好远处传来杜鹃的啼鸣,她闻声生情,也信口因此两句诗来: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小妹诗句刚吟出,父兄不禁齐声赞好。

  还有的故事,则涉及到了苏轼的天资。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而为人所熟知的,大抵就是这一个寺庙小坐的故事了。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

  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

  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

  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

  苏东坡临走时

  请收藏:https://m.bqg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