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38章 力求公平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题,几百年后也没有一个完美的制度能够解决……

  赵昺前世生在北方一个人口众多的省份,一年一度的高考与当下的科举应该算是多有类似,伴随着高考也每每少不了一个话题——高考政策公平与否。起因也无非是录取率的问题,但因为在各个省市里,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同,以及地方的保护措施,别说高考制度不一样,在很多的制度上都是遵循国家的制度下有着不同的规定,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人口的多少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都成为能否上一个好学校的主要要素。

  而赵昺作为高考的亲历者也是深有体会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大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中小城市,特别是乡镇、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即使同为大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由于很少能够进入重点中小学,考上大学也要比富裕家庭子女考上大学难得多。由于乡镇和农村的考生,贫困家庭考生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他们很难考上大学。另外高考录取还有个加分制度,对部分学生应该有所照顾。

  当下应节严所言也正是如此,现代的问题在宋代同样存在。宋代科举制度的设计初衷并非是为了公平,而是为了打破当时的世家大族的垄断,因此朝廷发布诏书明确规定各行各业均可参加科举考试。这使得前朝前代一直与仕途无缘的工商杂类子弟以及边关各地的士子也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只要有能力通过科举考试,就可以被授予官职。

  这意味着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基本上没有了出身门第的限制。据此可知,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面向整个地主阶级、甚至面向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以及工商杂类人员,这结束了士族大家长期把持仕途的局面,也就削弱了社会各领域中血统门第关系的作用,这也会激励大众百姓读书应举,改变人生,彰显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

  如此也加速了统治阶层的纵向流动,使以往政权由少数世家大族长期垄断的情形不再存在,科举出身的士人取而代之成为政治的核心,而他们往往是骤盛忽衰,不容易再形成以往门第那种可以延续好几百年的政治力量。世家大族已经无法再像唐代以前一样垄断仕途,仕宦之家再也不容易世代保持仕宦的身份,除非子孙能够世代不断地在科举考试中表现优异,相对的布衣入仕的途径则宽广了很多。

  随着人口的增加与士人阶层的扩大,科举考试竞争愈来愈激烈,问题也随之出现。首先就是地域差异,就人口而言,北宋时期人口北方要少于南方,采用统一的录取率南方人明显吃亏,尤其是江浙地区的举子们。但是当时的统治中心在北方,而随之起家功臣也多是北方人,为了照顾他们甚至还会指定录取的人数,而南方人也

  请收藏:https://m.bqg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