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72章 幻想与现实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镇压政策扩大化,凡是与蒙元有牵连的普通百姓和商户皆被列为镇压对象,他们的土地被没收,家产被充公,严酷的镇反以致很多人逃亡,本地连合适的官员都选不出来。

  文天祥之所以如此,赵昺分析这固然与其嫉恶如仇的性格有关,却也和其这些年的经历有所关系。当年他被排挤出朝,在剑南开府召集义军抗元,起初一呼百应迅聚起了数万人。但是随着蒙元兵力的增强,处境越艰难,不少人开始脱离抗元队伍,甚至投降元廷,使得义军实力被严重削弱,导致失败,其兵败被俘。

  另一方面是有关家事。文天祥有三个弟弟:文壁、文霆、文璋。其中文霆早卒;文壁小文天祥一岁,景炎年冬天元军猛攻文壁驻守的惠州,担任知府的他开城投降,小文天祥十三岁的文璋,跟随文壁投降。两年后的祥兴元年,文壁辗转到达琼州,文璋则退隐乡间不仕。

  此后,文天祥脱险就任右相,行朝迁往琼州。时人对此事多有摘指,哥哥那么忠烈,弟弟却做出了有损其英名的丑事。文壁上书朝廷请罪,并自辩投降的理由:其一,不绝宗祀,文天祥两个儿子一个早死,一个于战乱中失散,文壁把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给了文天祥;其二,文天祥母亲身死他乡,一直没有安葬,需要举灵柩归乡;其三,不同于元军刚侵宋时的投降派,其降元之时,朝廷实际上已经灭亡,抗争的结果只能使全城百姓跟着倒霉。

  赵昺知道中国人面对英雄,在不断的感动中,道德崇拜也往往升级。如果这种崇拜离开了本质,丧失了人性基本的理解和同情,就变成了道德绑架。有人觉得文天祥应该谴责弟弟们,可是相反他并没有想人们希望的那样做,对此事表示了缄默,让有些人十分失望的同时,又对其进行谴责,作诗讥讽。

  最后,赵昺拍板下旨革去文壁的功名,终生不得入仕了却此事。但是文天祥承受了很大的舆论压力和精神压力。如今铁手锄奸既有痛恨的成分在内,也有担心朝中有人再借此做文章,必定江西是其家乡,所以矫枉过正将镇压行动扩大化。不过当下形势已变,其若仍然如此必然会导致不良后果。

  “陛下之意臣明白,但是他们遗忘旧朝,甘心侍敌,却不敢愤而举义,实乃做了鞑子的顺民,我们岂能轻易饶过,陛下不要过于仁慈。”文天祥指指长堤内带着戏谑之意,看着座船狼狈的在狭窄的水道中左右躲避的百姓道。

  “文相,弱肉强食乃是天道,他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屈从,与那些食俸者又有不同,怎能同而待之!”赵昺有些烦闷,这些士人整日劝自己要实施仁政,可到了他们身上怎么就钻了牛角尖,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但他还是得耐心的讲道理

  请收藏:https://m.bqg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