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31章 筹划新军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牛肉、鸡蛋、蛋白粉供着,所以并非当时一般家庭的营养条件足以供养的。话虽有些绝对,但也能近似地认为,勇猛的武士阶级天然只能从富裕家庭中产生。

  到了宋朝士族衰微庶族崛起,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被推向高潮,武将地位被读书士子全面越。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军事训练就变得似乎毫无必要了。文科举几乎彻底取代了原有的门阀文官体系。而对于武科举,宋人也有一套独特的审美标准。

  武举增设“策对”考试,要求应试者熟知武经七书——《司马法》、《孙子》、《吴子》、《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韬》、《唐李问对》),大大提高了文化素质门栏。同时又降低马术、力量等受家境影响的考试门栏,使许多读书人获得了应试武举的机会。

  只是如此一来就又限制了武艺高强者入仕,故增设“绝伦科”,降低“策论”标准,提高“勇武”标准,专门收纳武艺高强但文化素质较低的考生。粗看之下,宋代武举颇有近现代军校考试的神韵。毕竟为将者重智取,没必要太苛求个人武艺。但宋朝武举人的实际表现却差强人意,,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文人闭门只读书的情形。未能靠智慧率领宋军碾压周边蛮族。

  宋代也出过几位名将,诸如狄青、岳飞、韩世宗等人,但都是职业军人出身。究其根本,传统兵学的空洞无物是原因之一,加上在近代军事操典诞生以前,军旅管理以及武术训练等技术均掌握于专业人士手中,外人难以窥探其全貌。中国古代的兵书战策又偏好泛论,不肯细说操作流程。因此光靠熟读古人兵法,很容易陷于空谈理论行动无能的境地,多了些赵括似的的所谓的名将,像应节严这样文武全才的人物是少之又少……

  当前的情况下,新武器已经呼之欲出,但是热兵器的运用与冷兵器时期的战术思想相距甚远,如果强行植入各军不仅让将领们难以适应,若是仍以冷兵器的方式用于实战也不会挥应有的效果。但是建立培养新型军事学校的构想进展艰难,推动军事改革也一拖再拖,这让他心焦不已,却又束手无策。

  但是今天赵昺再次来到老营时,忽然有了新的想法。这些孩子自入帅府后便生活在战争中,跟随帅府四处转战,所以也必须适应当前的生活环境,而失去亲人又让他们必须学会自立。别看老营中那些只有六、七岁的孩子,只要一声令下便能迅打理好自己的行装,列队等候下一步的命令,在茫茫的大海遇到风暴袭击仍然能保持镇定,不哭不闹,在炮声中依然能安睡。

  几年的军事化生活,不仅让老营的孩子们养成了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习惯,也培养出他们自立、自尊和坚韧乐观的性格,还有

  请收藏:https://m.bqg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