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9章 科技先行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工、维修容易,却是性价比最高的。

  现在几个关键问题已经解决,使用十发装箭匣,发射速度赵昺估算能达到每分钟六发,但现在还存在供弹不畅,容易卡弹的毛病,因而还需调整、修改,以期能达到最佳状态,再考虑能否进一步提高射速。他现场‘指导’一番后,转向另一个研发小组,这里弄得东西比较复杂,但粗看也不像武器,细看当然也不是,其实一件以水利驱动的机械……

  赵昺知道宋末元初是热兵器急速发展的时期,原始的火器已经登场,开始在战场上使用。而他也打算发展火器,现在已经开发出了‘火箭’,当然限于如今的条件是无法研发火炮、火枪这些更改时代的大杀器,因此只能以小步快走的形势先弄出些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威力巨大的火器,先挺过这一关。但是即便这样也需要大量的火药。但这个时期的火药……唉,真让人没法说。

  中国火药源于炼丹道士的偶然发现,制造过程充满了玄学色彩。对为什么把硝石、硫磺和木炭放在一起就会发生剧烈的燃烧爆炸,古代中国人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了。以为其中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两情逼合,成声成变,此乾坤幻出神物也。听听阴阳相合、乾坤幻化,透着博大精深,有没有古老的智慧扑面而来的感觉。

  中国古代的军事发明家们在里面加入了更多的杂质:川乌、草乌、南星、半夏、狼毒、蛇埋、烂骨草、断肠草、姜汁、蛤蟆油……这些成分主要是易燃物质,说明宋人还未能充分认识到火药的爆炸性能,在成分配比上还不成熟,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在配药。而发动攻击的效果也像是烧了对方的中药铺子,浓烟滚滚散发着毒气,除了想把敌人烧死,还希望将他们呛死。

  赵昺在甲子镇已经将中药铺子开出的火药配方进行了修改,提高了爆炸力,可他也发现火药生产工艺太过原始,此时的火药制造流程,要首先将三种原料进行精选和提炼,然后将其碾成粉末,具体操作方法是按照比例称好分量后分别放入石臼或木槽中进行反复搅拌,成为细末。其次是将其三种成分拌合,方法是在按比例混合放入木臼后‘舂造’。实际上的确是舂出来的,火药颗粒大小取决于工人手感。

  跟着感觉走听着十分写意,但也说明这还完全处于手工生产的最初级阶段。须知,火器的威力,首先是火药决定的,而火药的好坏除了配方外,还有制造工艺。现在的生产方式不仅无法保证质量,也无法保证数量供应,也就影响到火器的生产和推广,因此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器械就必须先行,以便能到达工厂化生产,满足作战的需求和后续工作的展开。

  当然生产工艺的研究是不敢在府里进行的,容易闹出动静引起混乱不说,弄不好还得将自己的窝给毁喽……(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bqg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