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556章 有所感悟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标需要吸纳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则是要改变自己的处境。说明其的所为具有严重的功利性,这与儒家的道德标准是相违背的,但也获得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李斯和韩非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们更为相信权力(势)和术(御下之术)在统治中的作用,而否定了道德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意义,实践证明了这样的政治秩序的脆弱性,陆秀夫因而也认为某种程度上看,汉儒是对荀子的儒家现实主义的回归。从某种意义上,秦以后的列朝,虽然大一统的秩序得以建立,但其核心的理念则是“国”为其根本追求,而“平天下”只是一种虚设论点而已,或者只是为家天下制作的遮羞布。

  “唉……”看看陛下与邓光荐还在争论,陆秀夫在心里叹了口气。他明白作为传经之儒,荀子当然了解先王之道的核心价值,但身处齐、楚这样的争霸之国中,尤其是主持稷下学宫这样的辩论中心,荀子具有比孟子更为接地气的现实关怀,他不再否定诸侯们保卫自己领地的努力,他也不再拒绝承认功利目标的合理性。

  交流好书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现在关注可领现金红包!

  也就是说,在春秋那个时代氛围中不能带来现实福利的儒家理想必然会被百家争鸣的时代所抛弃。如果说一切各种学说都是出于自己的政治立场,那么人性之善恶就是一个虚幻的“设准”。如此一来,善和恶都不再是一种实际的存在,那么也就不能有所谓良知的呈现,道德的实践。

  由此,若要从荀子的角度来重建儒家的理想,只能说诸子百家的政治立场都是基于他们对于人性的理解上,其同大多数儒家代表人物一样,其主要思想也是为了服务君主,强调由于人性恶,那么君主制定礼义制度,建立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就成为使天下太平的必要。出于服务于统治的原因,其本身就是为了支持“统治权力”。

  在荀子这里,他对儒家传统的当下意义的认识集中地体现的“先王之道”和“法后王”这个议题上。有人说,强调先王是儒家的传统,而“法后王”则是荀子的创见。或者可以说“法后王”是荀子试图处理在坚持“先王之道”的前提下儒家如何进行“现实性变通”,也就是说,要“修百王之法若辨白黑,应当时之变若数一二”

  陆秀夫以为当前虽不比春秋大变革的时期,但是现下对于大宋来说也是‘关键’时刻。当前对于本朝存在复国、中兴等数种说法,而在陆秀夫看来其实无异于重建一个王朝,小皇帝就是这个新宋的开国之君,对于国体和政体都有着变动和革新。

  在琼州行朝时期,朝廷只设置尚书和枢密二省,除了精简庞大机构,提高效率之外,也是皇权和相权之争

  请收藏:https://m.bqg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