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532章 慧眼识珠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皇帝的不悦而胆怯,拱手言道,“本朝自重新收复江南以来,风调雨顺,粮食丰产。去岁又是丰年,官仓丰盈,常平仓有余,乡里已建起义仓。而两淮新收之地,经过朝廷年余的经营,兴修水利,开垦荒田,虽比不上江南丰足,但也自给有余!”

  “因此我朝当下并非缺粮,如今蝗灾初发,也仅是几个州府,周边并未发现灾情。一旦成灾,粮食涨价,临近州县的粮商便会闻声而至。而我朝水路通达,交通便利,稍后江南粮商也会纷至沓来,大量粮食的涌入,粮价就会得到抑制。这比之朝廷从各处粮仓调粮,要有效的多!”

  “此外,朝廷免去了两淮大部州府的税赋,并出资为移民建屋,购置农具,发放补贴,田中产出皆归百姓。因而百姓并非所想的那样贫苦,家中还有余粮,手中亦有余钱,足以应对粮价短期的波动。只要朝廷对赤贫者加以赈济,就不会形成流民潮,导致动乱。”

  “听着却有些道理,但是只凭你一言,又怎能取信于人!”赵昺微微颔首,他知道其作出的判断是基于江南商品经济的发达,粮食总量比较充裕,商业信息的传播比较充分及发达的漕运体系而言。而这也是事实,他心中已经有了计较,可还想试探一下。

  “禀陛下,此策并非臣异想天开,而是早有先例。”张颂再答道,“早在前唐卢坦治理宣州时,江淮大旱,导致米价大涨,有人劝卢坦用政策压制米价,卢坦回应说:宣州本地产米不足,主要靠外地运米进来,如果压制米价,米商就不会运米进来了,如此,市场上无米可卖,米价低又有何用?而不压制米价的结果,是商人舟米以来者相望。”

  “且本朝范公文正知杭州时逢当地出现饥荒,市场谷价涨至每斗百二十文,其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有限制粮价,反将粮价提升至每斗百八十文,商贾闻之,晨夕争先惟恐后,粮食源源而来,市场粮价也随之下落;另包公孝肃知庐州时,当地发生饥荒,其亦不限米价,而商贾载至者遂多,不日米贱。绝非微臣胡言乱语!”

  “赐座!”赵昺听罢,脸色一缓笑笑道,“看来汝在临安待罪年余,并非是蹉跎岁月,荒废了时光,还是想了些事情的。”

  “谢陛下,微臣不敢居功,此策不过是拾前人牙慧而已!”张颂却是一怔,再施礼道。

  “哦,此话怎讲?”赵昺愣了下道。

  “微臣在京中待罪,闲来无事读了些书,偶得本朝绍熙四年进士董煟所著的《救荒活民书》。其任温州瑞安知县。当时因发生蝗灾,瑞安出现连年饥荒。董煟一上任便积极组织抗灾救荒,妥善安置来往灾民。他马不停蹄地四处巡查,在敦促各乡各村捕蝗救灾的同时,亲临实地勘查后,发现蝗虫不食豌豆

  请收藏:https://m.bqg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