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506章 形势所限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居南山;此为播州杨氏历史上的“八邦分支”。

  杨汉英五岁承袭播州安抚使之职,当前也不过十五、六岁的年纪,一直由其母田氏代掌政柄,正是‘君弱臣强’的局面。在此形势下,孤儿寡母面对一群正当壮年的叔伯,其中艰难可想而知。过去有蒙元朝廷撑腰,他们尚能有所依靠,而今蒙元势衰自顾不暇,且联系已经被切断,失去了依仗,内乱几乎是无可避免。

  众人听了都笑了,陛下的主意是相同的药方,用在了不同的地方,当年在琼州陛下就是用这个方法收服的当地诸俚,若是再加上一个媳妇就基本没有二致了。当然播州诸俚的实力要比琼州诸俚强大的多,但大宋也不再是当年惶惶不可终日的草台班子了。

  对此大家没有什么异议,就算是通过了,这也是各省联合议事的好处,可以很快形成决议,形成议案,然后门下省审核通过,交由尚书省及枢密院做出方案,再由陛下审核下旨执行。而后大家又进入下一个议题,讨论扩军的必要性以及编制。

  在内里地区布置禁军,这个议题很敏感,所以大家发言都很谨慎。因为本朝自太祖及后继者大多按照“守内虚外”的方针进行军事部署,将大多数禁军驻防在京城及附近地区,而边境上却只有少数禁军驻防。以致开封内外,兵营列峙相望。

  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呢?

  以赵昺所知首先“守内虚外”是当时北宋消灭割据、抵御外患的需要。一方面,北宋建立之初,全国还有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政权的存在。为消灭这些政权,宋太祖赵匡胤及赵普等人在充分估计自身军事、经济实力的基础上,经过再三权衡、深思熟虑,确定了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战略。

  为此,北宋政府便集中重兵、选派宿将,守卫北部要点。开封以北地势辽阔、平坦,北宋政府驻重兵于京师及附近,既有利于应付北方边境及各地之急,又可防止“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现象的出现。这样,在任何情况下,皇帝随时都可调用禁军。

  另一方面,北宋定都开封,而开封地处平原,不像洛阳、西安、北京那样有山川之险,加上此时辽国势力蒸蒸日上,幽云十六州的割失,更使北宋失去了抵御契丹贵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因此,要抵御边患,北宋只能以兵为险,驻重兵于京师,以成强干枝弱之势。

  其次,“守内虚外”是当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宋太祖亲眼目睹五代各国的交替情况,自身也靠兵变取得政权。所以,宋太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笼络和防备内部问题上,没有足够的决心来解除外患。他首先考虑的便是如何保持稳定并扩大统治基础进而加强集权,尤其是

  请收藏:https://m.bqg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