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370章 不辨不明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合理,不予通过。皇帝亲自下谕令给他们解释:“之所以要给刘士泾升官,是因为他的父亲在边疆立了功,他自己有在原任上做了十几年官了,他还娶了云安公主为妻,所以才准备给他升官,给他和他的家庭增添一些恩典。”韦、薛两人听了这个解释,才通过了那个诏令。

  另一则是皇甫镈的故事。户部侍郎、判度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甫镈想通过一些手段稳固自己的职位,他上奏皇帝建议减少内外官的俸禄,用来贴补国家的其它用度。皇帝答应了,下了诏令。但门下省的给事中催佑觉得这件事不妥当,直接把皇帝的诏书退回去了。

  还有一则是唐宣宗时候的事情。唐宣宗认为大将军李遂德才兼备,任命他为岭南节度使。在皇帝任命诏书已经发下后,门下省给事中萧放认为这个任命不合适,建议皇帝取消任命。唐宣宗这时正在欣赏乐曲,听了萧放的理由后,觉得这个任命的确不妥当,便当场叫一个伶人骑快马去追回诏书。

  谢枋得的这三则小故事讲罢,在这‘敏感’的时候,赵昺不难想到其意是在说明‘三省制度’的好处,可以帮助皇帝查漏补缺,避免失误。而且‘很讲理’,即便将皇帝的旨意驳回,但是一旦解释清楚,也会改过,重新审核通过的。

  但各人看事的角度不同,在赵昺看来这三个故事明显可以看出在皇帝下敕令以后,门下省的给事中都进行了封驳。要么使皇帝申明该敕令的理由,要么使皇帝的敕令作废。不难得出一点:皇帝的行为会受到门下省的制约。

  在多想一点儿,是不是只有门下省有这种制约功能呢?以赵昺的理解,实际上不仅门下省有这种制约功能,中书省也有类似的行为。他沉思片刻道:“朕记的《旧唐书》中有载,武后当政时,刘祎之供职于中书省,为中书侍郎。因他不认可武后所发的敕令,认为该敕令未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审核,不属于正式公文。武后因此大怒,认为刘祎之忤逆了她的旨意,藐视她的皇权,竟直接把他赐死。这又该如何看呢?”

  “这……”谢枋得没想到陛下来了个所答非所问,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往下走,想想也是皇帝辛辛苦苦写的方案,啪的被个门下小官给驳回,感觉肯定不大好。思索片刻道:“臣以为其按章程办事并无不妥,与制度无关,而武后因此迁怒,擅杀臣下,可谓昏聩。”

  “叠山先生以为武后昏聩,进而擅杀。可一旦朝中出现权臣弄权,如我朝蔡京之流的奸佞之臣,其总领中书门下事,便可随意封驳皇帝的旨意,那将如何呢?皇帝只能任其为之吗!”赵昺反问道。

  “臣以为若是奸佞弄权,皇帝当然可以予以惩治,将其撤换,另用贤臣……”谢枋得答道,

  请收藏:https://m.bqg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