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94章 人之悲哀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法,赵昺也很无奈,因为事情虽非他所愿,却也不是他所能改变的,而是体制问题。

  大家都知道皇帝制度的本质就是独裁。而独裁政治,总是不断地弱化着帝王与其官员们之间的信任度,独裁也就决定了独裁者和其下属官员以及亲属之间,只能拥有有限的信任,而充满无限的猜忌。因此帝王和其高级官员包括帝王家庭成员、皇亲国戚之间,大多数的时候,都相处于猜忌和被猜忌之中,彼此也就很难建立起持久的或起码的信任关系。

  在帝王与臣子这一对关系体中,帝王一般总是处于主动地位,而臣子多处于被动地位。皇帝想找你的毛病是很容易的,被猜忌的大臣大多是能力突出且居功自傲,有明显的政治队伍,且不和皇帝一心。而大臣有两个生命,一个是他的本人生命,另一个是他的政治生命,一旦受猜忌,政治生命就面临着完结,人身安全也很难得到保障。

  所以,名将权臣,才华卓绝,或手握重兵,或解职后仍有潜在实力的;其次是名臣,才高识远,清正廉洁,深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再就是皇族,根正苗红.有做君王的血缘资格。成为三者其一,就要做好准备,以应对由于帝王猜忌而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自汗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应对措施。

  避祸手段有多种,为什么高级官员较多使用自汗来躲祸呢?赵昺以为这是因为自汗性价比最高。像隐退,不合人们为官入世心理,只有极少数人可做到;请求外地做官,要得到皇帝或其他权臣允许方可出京;舍亲,就是杀掉亲人中的一人或数人,一般人难做到;愚子,不让子女多读书做官,这不合人情;武装反抗,代价太高。

  比较之下,自汗优点最大,一方面,既可以继续做官;另一方面,又可避除帝王猜忌之祸。因此,因此不少国家重臣,在功成名就之后,聪明一点的都要学习保身之道中的自汗术,要表现出一副“胸无大志”的形象。而至于如何做,那就看各人的手段了,赵昺却以为活下来的,哪个拎出来都能在国际上拿个大奖。而拿不到奖的,那下场就是家破人亡。

  汉朝的萧何被刘邦称为汉朝最大的开国功臣,可是这样的人也遭到了刘邦的怀疑,刘邦亲征在外,怕萧何在国内出乱子,萧何只能派自己的家人跟着刘邦亲征,这样刘邦才放心!不光是这样,萧何还侵占别人家土地当自己的良田,刘邦很高兴,因为这样就显得萧何没什么太大的志向了。

  隋朝还有一个大臣叫梁睿,因为他威惠兼著,民夷悦服,声望甚高,隋文帝杨坚暗中忌之。他本人精明至极,早料到这一点,于是就辞官谢病在家,不与世人交往,还“大受金贿以自秽”。这时,有人就把他告到中央,杨坚见他如

  请收藏:https://m.bqg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