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二十八章 出城考察_康熙四十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近代以来,在反抗压迫的过程中,单独依靠农民阶级是很难成功的。

  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持,没有先进的思想指引,农民阶级就没有能力,也没有方向,去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

  因此,胤禵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让一部分农民首先脱离土地,转变成为产业工人。

  使其获得更为进步的科学教育,掌握先进的生产力,进而促进先进思想的诞生。

  严格意义上来讲,胤禵现在还是有一部分进出京城自由的。

  按照康熙之前的旨意,为了处理粮食危机,授予胤禵和胤禛来往京城和通州的自由通行之权。

  而修建轨道运输系统,作为粮食保障计划的一部分,理应继续享受该待遇。

  但是最近出格的地方有点多,为了不被抓小辫子,还是多请示多汇报方为上策。

  翌日,清晨。

  一干人等在内务府集合之后,直奔朝阳门而去。

  除了内务府的这些人,胤禵还特别邀请了胤禛一同前去,反正刑部的事情,大方向已经定下来了,剩下一些收尾的工作,有傅腊塔看着,也翻不出什么花了。

  况且,之后现场的许多事宜,还需要胤禛出面调节,从项目一开始就加入进来,那就再合适不过了。

  京城内城九门选择的位置,稍有有点奇怪,尤其是东西两侧城墙的四个城门,位置比较偏北。

  东侧的朝阳门和西侧的阜成门几乎就在中间点的位置,而这两个城门连线的中点,正好就是景山的位置。

  所以对于京城而言,南北走向的轴线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东西走向的轴线就不太好确定了。

  不过这一情况,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了变化。

  皇城金水河以南部分的拆除,彻底打通了原本被隔开的东西长安街,在加上有关部门办公位置的重新选址,使得长安街一跃成为京城东西走向的中轴。

  等到胤禵到达朝阳门的时候,恰好胤禛也是刚到,按照距离上来算,毕竟两者也是差不多。

  出城之后右转,沿着城墙根往南,大约七里地左右,就可以到达东便门。

  这个地方是胤禵需要考察的第一站,也是通京轨道一期工程的终点站。

  现在的胤禵没有鬼子那么野蛮,胆大妄为到敢在城墙上开个口子,尤其还是内城墙。

  所以无奈之下,外城东便门就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

  而且京城东侧的四个城门之中,在东便门搞施工是影响相对最小的一个,连接内城和外城也都比较便捷。

  众人骑在马上,停下之后,胤禵问道:“你们觉得这路应该选在通惠河以南,还是选在通惠河以北?”

  对于这个问题,胤禵实际上是心中早有答案的。

  历史的实践告诉我们,京城正东方向的铁路,选择的位置在通惠河以南,平均距离大概三百米左右的位置。

  之所以问出这个

  请收藏:https://m.bqg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