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章 两淮攻略之三(下)_新中华春秋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回禀献王殿下,小的叫陆浩天,辽东宽甸堡人,在刘肇基总兵大人营中当把总。”那人与刘肇基一样都是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虽面紧,回话却清晰,看得出心中并不甚惧怕这位指挥三军的小王爷。

  付明见他还有点胆识,心中越发感兴趣,便饶有兴致地继续问道:“今年多大年纪了?哪年当的兵?”

  “小的今年十八岁,十五岁那年当的兵。”

  “当了三年兵,小小年纪就做了把总,嗣袭世职还是卫所派兵啊?”

  付明简单了解过本朝军制,十六岁便入伍,那么募兵入伍的可能性就极低了。只因大明朝从洪武开基走到崇祯十七年,在军制上也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兵役制度便有两种:世兵制与募兵制。世兵制的军士编制在卫所中,15岁算是成年入伍,60岁方能退役。编在卫所中的百姓也称为“军民”,他们只能世代从军,完全自给自足,这就是朱元璋曾夸口的“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的原由。可是本应由全民承担的国防开支却只由占人口很少一部分的“军民”去承担,这不公平,也不现实。没有其它人生选择的“军民”,在开国之初,逃匿情况就已特别严重。据熟研国史的顾炎武向付明介绍,距今不足百年前的嘉靖年间,有的地方逃亡军士就已达到在籍军士七成左右,而那些没逃亡的军士也多为老弱疲癃不堪作战之辈。曾经为创建大明朝立过赫赫战功的卫所军队早已战不能战,守不能守(这一点与历史上满清的八旗、绿营有多相像)。于是朝廷只得采用向民间临时征募的办法筹建军队,因为募兵有挑选的余地,完全有条件选择青壮年,募兵薪饷比卫所军高出一倍甚至几倍,所以管理得好,可使士兵安心服役,军队战斗力较强,其中广为人知的便是戚继光的“戚家军”。募兵不像卫所军那样是国家政体建制,可以随形势扩编或缩编,薪饷又来源于国家财政,完全脱离了过去那种亦兵亦农的状态,是一支名符其实的国家常备军。可是朝廷又不放心了,原来募兵之初,领兵之将往往亲自募兵,兵亦知将,将亦知兵,战斗力、凝聚力虽强,却极易形成“太阿倒持”,武人拥兵自重的情况。于是在明末,往往是募兵一人,领兵为另一人,募时不加挑选,募后不加训练,逃跑不加追究,所以这时募兵组成的军队同卫所军一样不能打仗。由此而言,在付明看来,解决部队战斗力的唯一办法就是全面采用他所熟知的现代军制,否则即使可以在短期内建立一支百胜雄师,也绝不会持久。眼前这位叫陆浩天的小把总,十五岁投军,自然不是军民便是同刘肇基一样的世袭军官。

  “回禀献王殿下,小的老家本属辽东宽甸卫,父执辈时

  请收藏:https://m.bqg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